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2-03 09:06:58
龙游石窟又名小南海石窟。龙游县地处浙江省西部,而龙游石窟位于龙游县城北郊的石岩背村,属小南海镇,衢江和灵山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。龙游石窟集人文、艺术、文化、工程技术于一体,是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,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,被称为“世界第九大奇迹”。
一、平面布置
龙游石窟景区主要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成,景区内设有游客中心为景区里的旅客提供服务,同时设有展示厅和观影厅以向游客介绍龙游石窟。自然景观为龙游石窟现开发的七个洞窟,从一到七为其编号,因两个洞窟由于地表水倒灌而重被淹没,主要景点为一至五号洞窟,洞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分布。人文景观为马鸟鱼广场、竹林禅寺等。
二、建筑特色
在方圆0.38平方公里的山上似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大小、造型的24个洞窟,石窟的面积从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,高度约30米。石窟洞口基本垂直于地面,石窟洞口呈“倒斗型”,洞窟的形制与规模大体相似,洞身流畅,洞顶呈宽敞的穹形,由岩石的开口处约30°斜面向下延伸。洞壁陡峭,洞中有许多根粗大的鱼尾状的石柱撑顶,与洞顶浑然一体,洞壁与洞顶上都发现了凿痕,似是古人为装饰而留下的痕迹。
三、主要建筑
1、一号石窟
一号石窟地面面积约为300平方米,形似正方形,是迄今为止开发出的最小的一个石窟,洞窟进口下方设有一个矩形方池,石窟内有长约1500厘米、宽50厘米的“天马行空图”浮雕。由于石窟的地面面积小,一号石窟内仅有一根立柱,石窟顶部分高低两层,之间相差约为50厘米。洞窟北壁上有鱼、马、鸟三种动物的雕刻图像。
2、二号石窟
二号石窟的地面面积大约900平方米左右,石窟的形状接近正方形,石窟北面有小部分尚未完工。2号石窟的南壁与1号石窟仅隔0.5米,洞窟中有四根立柱,其中三根鱼尾形柱的尖头朝向北面,靠东一根立柱尖头朝东,四根立柱中最粗的柱横截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97cm、274cm、155cm,高度约为10cm。二号石窟内的光线较充足,是现在发现的石窟中开凿得最规整的石窟。
3、三号石窟
三号石窟地面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,石窟形状呈长方形,但东北角有一部分未完工,洞窟西北角设有矩形水池。石窟顶呈45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,地面几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,石窟转角处有螺旋状刀痕贯穿上下。三号石窟中有三根立柱,立柱呈一字型南北向排列。
4、四号石窟
四号石窟地面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,进口有平台,洞窟右侧为陡峭的石壁,左侧为盘旋而下的锯齿状石阶,石阶长度达50米以上。洞窟内有三根立柱,呈三角形分布,洞窟底部凭证,矩形方池位置在洞窟底部的中部。
5、五号石窟
五号石窟的地面面积约为700平方米,石窟的进口处有大量的土石,梯道被土石掩盖,石窟呈矩形。石窟中有三根立柱,南北向排列,矩形水池位置在石窟的东北角。
四、千古之谜
1、开凿目的之谜
墓陵说:有考古学家认为,龙游石窟可能是古代帝王的陵墓、皇宫或储藏室。但在探索龙游石窟的过程中并未发现随葬品或宫中用品。
采石说:有学者认为,龙游石窟是古人采集石料后留下的废弃洞窟,但洞窟内的石料多为红砂页岩,这类岩石的特点为质地密度小、结构疏松、极易风化,并不被用作建筑石料。
屯兵说:部分专家提出,龙游石窟可能曾是古代练兵、屯兵的地方。但在石窟中进行练兵屯兵,需要解决采光问题,洞窟中无法进行自然采光,同时并没有在洞窟内发现有人工采光的烟火痕迹。
外星文明说:有一部分人认为外星人为在地球居住或采集地球物质而挖掘石窟,但对比外星材料建造的考察站并不安全,且洞窟内的凿痕也存在变化,所以外星文明说的可能性极小。
2、开凿年代之谜
由于并没有在龙游石窟中发现文物,所以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断定龙游石窟的建造时期是哪一时代,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,龙游石窟的开凿年代不可能太早,龙游石窟开凿的下限年代最晚不迟于西汉时期。
3、洞壁厚度之谜
石窟之间紧密相邻,却不互通,相邻石窟的洞壁最薄仅有50-60cm,且洞壁延伸长达几十米远,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,古人如何测量并确定石窟的开凿方向和开凿深度是一大谜题。
4、石阶之谜
每一个石窟的一侧都设有石阶,台阶呈锯齿形状,锯齿相隔较远,且洞窟的洞口与石阶之间并不相连,存在一段距离。这样的石阶并不便于行走,更不利于古人将石料从洞内运输出去。
5、凿痕之谜
石窟中除了地面以外都布满了均匀细密的凿痕,这些凿痕主要分为两类:一类是平行凿痕,平行凿痕的水平延伸长达十几米;第二类为倾斜凿痕,倾斜凿痕处于两条平行凿痕之间,长度为30厘米左右。凿痕之间间距均匀,深浅相似,且不存在凿痕交错的情况。龙游石窟的工程量大,需要几代石匠进行开凿,但石窟的工艺水平却如出一辙。
总之,虽然龙游石窟有很多未解之谜,但它并不影响人们的参观游览。它是一处集历史、文化、艺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。在这里,每一处光影交错,每一声脚步回响,都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探索与发现的故事,让人在赞叹之余,更添一份对古人智慧与文明的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