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孔乙己选自什么(人到中年,慢慢地就活成了“孔乙己”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18 10:47:11    

“读书人窃书不为偷”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《孔乙己》里,年少时读孔乙己只是觉得人要是活成这样真的很可笑,等成年了,再来细细回想就只剩下苦涩和叹息。

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出了名的批判现实,全文都在写孔乙己,又不全是写孔乙己,仿佛人人都可能是孔乙己。只有当自己经历过人生的艰难险阻,才会发现我们自己都成了执念的孔乙己,成了围观的短衫客与长衫客,成了不屑的伙计和认钱的掌柜。

成年人的悲哀,莫过于恍然发觉,自己也是那种最可笑、可怜、可悲、可憎、可鄙的人。

死要面子活受罪。

孔乙己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,虽然经常是一副站着喝酒迂腐穷酸的形象示人,但一身破旧长褂从不离身,这或许是他身为读书人最后的倔强了。

惹来的是短衣工人嘲笑他,长衫先生嘲笑他,连孩子、伙计都嘲笑他。就这样,他还是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,顶着自以为是的清高,喝着最便宜的酒。他心里清楚地跟明镜一样,但是他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落魄,靠着自以为是的面子和那一丁点执念活着。

好吃懒做,苟且偷安。

“读书人窃书不为偷”短短数字,这是孔乙己为自己偷书被抓后的辩白,显得苍茫无力,细细品来,又觉得他非常可怜。他本是旧社会为数不多的读书人,能识文断字,凭着抄书写信的本事,他本可以做个有些光环的书生,干得好甚至可以去做个教书先生,改写命运。

可他心比天高,只是仰头望天,不屑为小名小利弯腰,抄书抄到最后偷懒、偷纸,索性不干了。不中意的工作,孔乙己更是一点兴致没有,情愿混一天算一天的过着,最后连唯一的一点本事也荒废掉了。等待他的自然是无事可做,生活上也是越发拮据。

穷大方和烂好人,得到的却是鄙视。

这是世上越是穷苦的人越是抠搜,这是个硬道理,毕竟人都是自私的,好东西都先紧着自己用。孔乙己却是反着来,他本就身无长物,有一顿酒钱喝一顿酒,可他为人不小气,也不算计别人,欠钱会还,仅有的茴香豆也会分给孩子们吃,教人写字也不图什么。

可是他的善良在别人眼里分文不值,伙计们嫌弃他,觉得他不配教人写字;孩子们不领情,吃完他的豆子,见他不给了,便扭捏地走开了;“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”,这就是掌柜对他最后的印象。

你我皆是看客,也是“戏中人”。

说到底,孔乙己只是一个看不起底层人民,却又挤不进上流社会的一类可怜人而已。这类人本身就是个尴尬的存在,在他的圈子里多他一个不多,少他一个不少。

当然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“封建礼教害死人”,孔乙己也是旧社会众多牺牲品中一个,什么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”,什么读书人就应该“十指不沾阳春水”等等,结果换来的是穿着破旧长衫为了几文钱跟别人争的面红耳赤;因为偷盗被人打折了腿,还得故作镇定地说是跌断的。

看到这,你还觉得鲁迅先生写的是“孔乙己”吗?是不是觉得有点像往日或者现在的自己。在过去的时光中,一直浑浑噩噩,高不成,低不就的,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曾经不如你的人现在混得风生水起,春风得意,你还会笑的出来吗?难道要用生不逢时,苍天无眼来麻痹自己,为自己的无能去开脱。

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,社会还是那个社会,变化的只是我们自己,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。愿所有人都不要成为那突然消失不见的孔乙己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