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清凉圣地的清凉道场——五台山清凉寺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16 08:07:19    



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,清凉石的来源自然与大菩萨有关:据传说很久以前,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,名叫五峰山,气候异常恶劣,冬天寒冷无比,滴水成冰;春天狂风大作,飞沙走石;夏天烈日高照,酷热难耐。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悲怜众生,想要改变这里的气候,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(五龙布雨劳累歇息的石头)。经过一番周折,最终降服五龙,把歇龙石安放在中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中,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。因此这条山谷叫清凉谷,并在此建了一座寺院,名叫清凉寺,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。



五台山清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,海拔1800米,距台怀镇约15千米。据“清凉山志”载,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(472-493)。唐朝时期,兴盛无比,它是替国管理寺院的镇国道场。唐大历元年(766),不空三藏密宗道场。清乾隆年间,寺宇建筑整齐一新,规模宏大。民国年间再度扩建。“文革”时期,整座寺庙作为迷信产物而被毁,只剩下清凉石。 现今的清凉寺,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,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、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。


去清凉寺的盘山路上有一石牌坊,雕琢精美,蔚为壮观,四柱三门,柱基上都雕有雄狮,气派非凡,檐脊上雕有瑞兽,檐角高翘,中门上刻有“清凉真境”四个大字。

清凉寺的规模不大,主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清凉石和三大士殿。天王殿也是寺院的山门,殿前是一块平地,石碑林立,有功德碑,也有碑记。殿门前有两只石狮,门楣上悬挂的是寺院的匾额“清凉寺”。


天王殿居中供奉的弥勒佛,佛龛精美,雕龙画凤,描金饰花,佛龛四角下面还雕刻有金刚力士,龛柱上还有金字楹联: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,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。龛内是弥勒佛的金身法相,弥勒转世人间的布袋和尚造像,一手持念珠,一手握乾坤袋,半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。进门拜弥勒,心情愉悦,好运常在。


弥勒佛的两侧是四大天王的坐姿法相(东方持国天王、南方增长天王、西方广目天王、北方多闻天王),佛像塑造的高大魁梧,不怖不畏,感觉有点憨态可掬,又不失威猛刚劲,愿在四大天王的护佑下,一切平安顺遂。


天王殿的背后是护法殿,内供护法韦陀菩萨的金身法相,俊朗威武,英气逼人,护寺安僧。殿外有两个硕大的金色转经筒,非常壮观,让人情不自禁地去转上几圈,转动转经筒相当于阅读经文获得智慧,积累一份功德。


韦陀菩萨的对面就是大雄宝殿,重檐歇山顶,飞檐翘角使殿宇显得轻盈动感十足,黛瓦红墙,丹楹刻桷衬托出大殿的古韵和庄严。


殿内供奉着三世玉佛(阿弥陀佛、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),佛像雕琢精美,光滑圆润,白璧无瑕,圣洁无比,众生的心如果能这样,没有尘垢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,也就能脱离苦海了。




殿宇的两侧是五百罗汉的塑像,神态各异,姿容万千,无一雷同,让参拜者对艺术大师的高超技艺惊叹不已。


大雄宝殿的后方就是寺院的镇寺之宝——清凉石所在处,石厚6尺5寸,围长4丈7尺,面方平正,上面有自然文藻,虽然石面有限,但能容纳多人在其上而不拥挤,经常看到许多信众坐在上面,或休息或诵经;清凉石重达数吨,据说只要虔诚,即可扛动巨石,有好奇的人还去试试,可惜纹丝不动;清凉石消热除躁,清凉身心,乃是避暑圣石;据说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,因此也称“曼殊床”。


清凉石后就是主轴线上的最后一座殿宇——大士殿,墙外挂满了还愿的锦旗,如愿以偿者众多。殿内供奉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观音菩萨三大士。



此外清凉寺还有西方三圣殿,延生堂等配殿。内部佛像精美,法相庄严,参拜其中,祥和无比,佛意浓浓。






清凉寺不仅有名扬四海的清凉圣石,更有民间传言,清朝顺治皇帝出家于此寺,康熙曾多次寻父来此参拜。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,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如此的圣境、灵石、帝王将相的足迹吸引着无数的信众前去朝拜。

相关文章